計畫懷孕的婦女首先要注意體重,如果身體質量指數<20,早產或新生兒體重不足的危險會增高。如果有肥胖的現象,也會增加早產或死胎的危險。體重的調整以及飲食習慣的改善都需要在懷孕之前進行,孕婦並不宜採行任何的減重計畫。婦女通常無法掌握受孕的日期,都是月經中斷才會發覺懷孕,這時胎兒已經有數週的生命了。如果孕婦葉酸缺乏.對胎兒的不利影響發生在受孕後六週之內可能造成神經管缺陷,後期的營養補充已經無法彌補,因此生育年齡婦女平時就要攝取充足的葉酸。我國婦女平日之鈣、鐵、鎂的攝取量都低於建議攝取量的水準,也要加以提升,才能應付懷孕期的需求。鈣的吸收利用需要充足的維生素D,根據美加的調查,婦女.全仍有維生素D不足的現象,溫帶國家因為日照時間短而容易缺乏維生素D,台灣雖然位於亞熱帶,但是隨著生活型態的改變,以及美容文化的影響,女性接受日照的時間和強度可能降低,因此也需要注意維生素D的營養叫狀況,才能提升鈣的吸收效率。過量的維生素A會導致胎兒畸型,維生素A的上限攝取量訂為9,000-10,000國際單位。相當於2,800-3,000微克。國人維生素A的營養狀況相常充足,因此不需特別補充,只要攝取充足的深綠色與深黃色蔬菜,身.體即可以依照需要將胡蘿蔔素代謝成維生素A,免除量的危險。在皮膚醫療方面,多種維生素A的衍生物如Isotretinoin(Accutane)Retinoin(Retin-A,商品名為蕾婷)用來治療面飽或皮膚美容。這類藥物會對胎兒造成極大的傷害,甚至有畸形的危險,因此計畫懷孕的婦必須停止使用。其他應該停用的成分包括:菸、酒、不當的藥物等等。

 

懷孕期的生理變化與營養

懷孕期的計算通常是從最後一次月經的起始日期算起,到預產期止,共計40週,起算日可能比實際受孕日早工10-14天。

胎兒的成長

按胚胎發育的特色,懷孕期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二至四週可稱為囊胚期.此時受精卵快速分裂增生,受孕第四天已經成為其有64-128個細胞的囊(Blastocyst),大約第四週在子宮璧著床繼續發育。第五到八週稱為胚胎期,這是許多組織器官發育的重要時期,胎盤形成,與臍帶相連,負責母體和胎兒之間的物質交換,也分泌孕期所需要的各種荷爾蒙;中樞神經系統、眼、耳、四肢、心臟與各內臟器官都逐漸形成,第六週時胚胎已有心跳,外觀也有了人的雛型。這段時間是胚胎發育的關鍵期,最易受到外界環境傷害,營養不良或有害物質足以導致先天性異

常,甚至引發流產。第九週開始就是胎兒期,胎兒快速成長發育,直到出生。

母體的變化

生理變化: 隨著受精卵發育成胚胎到胎兒,母體也隨著發生變化。孕婦的胃腸蠕動減緩.食物通過腸道的速度變慢。這樣的好處是,營養素在小腸停留的時間變長,吸收率也增加;另一方而卻也引起了反胃、心灼痛、便秘和侍瘡。孕婦的心跳比懷孕前增加約20%

組織增長 :母體的組織,包括乳房、子宮和脂肪儲存量都會增加。這些變化主要是由胎盤分泌的荷爾蒙所控制。荷爾蒙促進乳房組織的增長與變化,以便泌乳。體脂肪儲存量增加是為了要提供懷孕末期所需的熱量以及泌乳的需要,也是母體體重增加的主因。血液量擴增將近百分之五十,紅血球的製造也增加了,鐵、葉酸和維生素B、,是製造紅血球的主要營養素。

體重增加  :懷孕期增加的體重代表母親和胎兒組織量的變化。包括(a)胎兒,(b)附屬組織和體液,以及(c)母體增長的組織。以增重12.5公斤為例,其中胎兒、胎盤和羊水占了約百分之四十,母體組織(脂肪、乳房和子宮的增長.以及血液和細胞外液的增加)約占百分之六十。國人足月嬰兒的平均出生體重是3.2公斤,生產時胎盤重量約0.6公斤,羊水有0.8公斤,子宮增加0.9公斤,乳房增加

04公斤,血液增ml2公斤,血液以外細胞外液增加1公斤,因此懷孕期間體重增加量最少應有8公斤。如果少於8公斤.便比較容易發生早產、胎兒體重不足以及子宮內成長遲緩等現象。如果體重過重則會加重肌肉的負擔,引起背痛、腿痛,疲倦和靜脈曲張等,而且增加生產的困難。

孕婦的體重增加量可以根據懷孕前之BMI來估計。體重過輕的婦女(BMI<198)應增加13-18公斤,體重中等的婦女(BMI19.8-26)建議增加12.5--8公斤,過重的婦女(BMI>29kg/m2)建議增加至少6公斤。未成年或是體重過輕的孕婦應該採用較重的標準,身材較矮(<157公分)的孕婦宜採用較低的標準。孕婦的體重增

加量在此範圍內的話,嬰兒出生時比較可能足重和足月。話雖如此,產下健康足月嬰兒的婦女,其體重增加的差異頗大。雙胞胎或多胞胎的婦女,體重增加量會比懷單胎的婦女為多。

 

懷孕過程中體重的增加量並不平均,體車增加的曲線也很重要。將懷孕期每三個月分為一期,第一期體重增加較少,通常低於2.5公斤。第二和第三期的建議是每週增加0.4公斤,因此每期的增加量大約5公斤。體重不足或懷雙胞胎的必須再加碼,至於體重過重的則應減碼。

 

懷孕期的熱量與營養

孕婦除了自已的需要外,還要維持胎兒的發育、供應胎盤、乳房組織增生和儲存脂肪的需要。胎兒的成長和發育也需要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因此,孕婦對熱量、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需求都增加了;與未懷孕期之建議量比較,增加倍數最多的前五名營養素足鐵、維生素D、葉酸、碘、維生素B6

熱量:目前RDA對懷孕第二期和第三期婦女的建議是,每日攝取熱量應比孕前300大卡。不過這種建議可能太過僵化,不能反映孕婦熱量需求的個別別差異。孕婦的熱量攝取足是否充足,最好的指標應該是合宜的體重變化量。懷中第一期的熱量攝取不足與流產、死胎以及中樞神經系統畸形相關,有在第二和第三期節食,會導致胎兒發育遲緩。因此孕婦絕對不應該節食減重。

蛋白質:懷孕第二和三期的蛋白質建議攝取量比孕前增加10公克。這些蛋白質足夠母體、胎盤和胎兒合成新組織的需要。並且很容易從一般飲食中獲得,所以孕婦並不需要高蛋白補充劑。即使是素食的孕婦。只要維持蛋白質來源的多樣性,並且攝取足量的熱量.蛋白質來源也不虞匱乏。

脂肪:脂肪是母體和胎盤的重要能源。此外,孕婦還需儲存脂肪以供母乳哺餵所需。孕婦不宜採用超低脂飲食 (脂肪熱量低於百分之十),因為這種飲食熱量不足,而且容易缺乏必需脂肪酸和油溶性維生素。

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提供孕期所需的額外熱量,它的來源應維持多樣性:如全麥麵包,營養強化的穀類,米和麵食。這些食物除了供應維生素和礦物質之外,還提供大量的膳食纖維。孕婦特別需要富含纖維的飲食,藉以防止便祕和痔瘡

維生素:水溶性維生素方面,隨著熱量需求增加,熱量代謝所需的維生素B1B2、菸鹼素和泛酸也跟著水漲船高。葉酸和維生素B12用於合成DNA和紅血球,維生素B6則用於胺基酸代謝。在這些維生素之中,葉酸的需求增加得最多,從每日400微克增為600微克。維生素C的需求略為增加,從每日100毫克增高到110毫克。至於油溶性維生素,維生素ADE等都需要略微增加。

礦物質:對大多數礦物質而言,懷孕期的建議量均增加,其中的增加量尤其驚人,鐵不僅用於製造紅血球,對生長和熱量代謝也很重要。缺鐵以致貧血是懷孕最常見的營養素缺乏症狀。懷孕期的需鐵量很高。懷孕期間月經停止.只有基礎鐵流失量約230毫克但母體血液擴增約需鐵量450毫克,胎盤與臍帶等含鐵約90毫克,胎兒組織含鐵總量約270毫克,生產時血液流失之鐵量約150毫克.整個懷孕期的鐵需要量大約1,000毫克。如果婦女懷孕時體內沒有儲存之鐵,則平均每日需要吸收3毫克以上的鐵,如果吸收率為10%,則需攝取30毫克,吸收率越高.攝取量就可以減少。如果體內有鐵之儲存,可以減輕鐵需求的負擔。

 

懷孕期各階段對鐵的需求並不相等:(a)第一期內月經停止而減少鐵流失量,而且孕婦與胎兒的組織增長不多。因此對鐵的需要量比孕前還少,每天約需0.8毫克。(b)第二期開始,母體和胎兒組織快速增長,對鐵的需求增加,每天約需4.4毫克,此時身體對鐵的吸收率升高。(c)懷孕第三期胎兒的成長最快,對鐵的需求也達到高峰。每天約需6.3毫克,體內儲存之鐵已經充分利用而耗盡,此時鐵吸收率可高達30%以上。不過單靠飲食來源之鐵可能不敷所需.此期補充鐵劑的效率最

佳。目前我國的鐵建議量是孕前每日15毫克,懷孕第三期增加30號毫克,超過此量並沒有額外的益處。國外許多研究都觀察到缺鐵貧血會使嬰兒的心智發展明顯較差、運動協調與平衡不佳、注意力渙散、反應遲鈍、情緒不穩。而且長期的追蹤發現,嬰兒期鐵營養不良有長期的後遺症,曾經貧血的幼兒在五年或十年之

後.認知能力與學習成就仍然不如健康者。缺鐵的孕婦通常可以產下健康的胎兒,但犧牲的是母親的健康;如果孕婦的鐵營養狀況充足,不僅保護胎兒免於缺鐵與貧血的傷害,也保障母親的健康。

資料來源:懷孕前營養(P.310P.317)/蕭寧馨編著/食品營養概論/時新出版有限公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acs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